PPAPER Business

ppaper

許多人已知道ICB 雜誌將更名為PPAPER Business 。我很高興從 PPAPER的第一期開始參與包益民先生的game changing雜誌出版事業。從AANGEL的第一期到他說服我為ICB第一期開始寫專欄,我看到包的用心及企圖心。我當然對包的PPAPER Business有許多期許,因為我一直認為台灣需要一個不同的business雜誌,專注在能與世界同步的創意,設計中小型企業,讓更多的年青人有更多的選擇,了解到“愛您所做”比“做您所愛”更有啟發性。從“愛您所做”開始認識自己,準備自己。唯有如此您才能夠找到真實的快樂。我也將我在PPAPER Business的每月專欄跟我的部落格做更多的連接及實驗。

快樂營利社會企業 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

最近有機會跟一些年輕人談到“營利社會企業”的另一種可能。我一直相信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思考如何將他的長項特質跟社會使命結合,而不願成為高薪工作的奴隸或囚犯。能在NPO(非營利組織)或NGO(非政府組織)找到工作當然很好,但仍然受限於基金會的董事及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管制,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控制。快樂營利社會企業會是許多人的second career的第一選擇,因為他們發現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幫助人,知道自己的付出能對社會地球的永續有所貢獻。

我跟許多人說,成功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元素就是勇氣(courage)。當我們有勇氣時,我們就可以無懼(fearless) 的面對傳統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

煩請一定要閱讀在這里我曾寫的一篇有關營利社會企業的文章,然後再繼續閱讀下面的案例。

【快樂營利社會企業案例-Case Study】

在Case Study之前必須釐清四個重要先決條件:

  1. 您與合伙人必須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標,並對財富有自己的定義。不求事業上市﹙IPO﹚,僅是想創造一個“永續”的快樂營利社會企業。﹙有社會使命的企業,不是以股東利潤極大化的企業﹚
  2. 您及合伙人,必須是在各行業的佼佼者,從事高創意、高知識、高感性的服務業,只是突然發現人生除了賺錢外,應該還有其他更大的意義。
  3. 不借錢、不做大資本投資的事,僅做能發揮自己長項的事。
  4. 在社會使命中有一個單一的熱情,想用自己的公司,全力的推動這社會使命。 因為“快樂營利社會企業” 的掘起,更需要能夠把熱情、創意、夢想、現實都整合的人。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人才。

目前越來越多人,開始專註如何設計一個經營模式能結合專長、興趣跟社會使命及人生意義。

  • 假設有三個人年紀30歲左右,都在廣告界、設計界、文化界或基金會做了超過10年的事,突然發現人生並不是追逐金錢而已。應該找到一個能發揮三人專長,提供三人基本生活開支,同時也能做有意義的社會公益事業。
  • 三人發現對寵物有特殊的感情﹙兩人有養狗,一個有養貓﹚,決定在有生之年推動愛護動物的社會公益事情。
  • 三人決定創立一個廣告設計公司:
    • 每人“借”100萬給公司,集資300萬台幣成立一個廣告設計顧問公司。
    • 希望在5年內,除了每人每月固定薪資外,並在年底以股利方式每年分紅,直到300萬股本及利息還清為止。
    • 一旦當股本還清後,所賺的利潤將以50/30/20的比例分配。
    • 50%留在公司繼續投資
    • 30%投資自己成立的愛護動物基金會
    • 20%公司同仁利潤分享
    • 企業每年30%的利潤將用來固定資助愛護動物基金會。此基金會將不再靠捐助或政府支持。相信這家公司一定能吸引許多像他們一樣愛護動 物的人加入。同樣地,您可以將30%利潤永續支持在您有特殊感情的事上﹙愛滋病、舞蹈、劇場、環保、希望小學、家暴、老人院、青少年成長、閱讀…等﹚。

當然這三個人先要成為成功的生意人,將廣告設計顧問公司經營的有聲有色,每年有利潤。

我相信在創意文化後,“真實”與“信任”﹙Authenticity & Trust﹚將是企業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因此投資在“被信任”所需的強項上,將是企業分配資本投資時的重要策略。

最後我要再一次邀請所有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唯有擁 有,你才會真心改變。

家庭作業Home Assignment:

您認為甚麼樣的人適合創立這種“快樂營利社會企業”?您適合嗎?如果目前不適合,未來有可能嗎?如果有可能,那您明天起要做甚麼准備?

比免費更好 Better Than Free

Kevin Kelly 是我在90年代 Wired雜誌中所認識的一個很奇特的人物,他並沒有讀過任何大學,年輕時跑到亞洲做一個專業攝影師,每次他的任何想法都深深地影響著我。他是少數幾個在 數位化的Network Economy(網狀經濟)中,我認為擁有大智慧的人,他有兩本書影響我很大:一本是1998年的《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另一本是1995年的《Out of control》。如果您沒有看過這兩本書,您不能認為您了解什麼是New Economy(在90年代非常流行的新名詞)。

Kevin Kelly 的許多想法一直到目前仍是有影響力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Open source movement、User generated contents(UGC)如:Youtube、Facebook、Wikipedia 都是他有名的hive mind(像蜜蜂巢一樣的心智—集體的智慧)概念。我一直認為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成功的網路數位經營模式中學習,並建立一個實虛共存的混合經營模式。

最近我看到Kevin Kelly在他的個人網站www.kk.org中分享了他最新的想法,看完後我就有股衝動,想讓仍有理想主義特徵的年輕讀者,可以接觸到世界級大智慧者的最新想法。

絕大多數的企業,仍在以價格便宜為主要的競爭方式,消費者也仍以〝好康〞為決定購買的主因,若僅以這種價格取向的消費文化,很難產生出真正有質感的世界級 創意產品;但如果只一味以降低價格為競爭方式,那還有什麼比〝免費〞更好的呢?這也是我為什麼被Kevin Kelly《Better than free》的文章主題所吸引。

When copies are free, you need to sell things which can not be copied.
(有什麼不能輕易複製的呢?) 我們都已經知道〝信任〞不能複製,更不購買,〝信任〞是要經過時間才能「暫時」獲得的。Kevin Kelly認為有八件「原製性」(8 Generatives)事情是比免費更好的,讓人們會願意付錢購買。

1. Immediacy 即時性
人們願意付錢比別人先體驗一些經驗,為什麼不能將新產品以高價,讓願意先體驗的顧客先行購買呢?目前流行的方法是〝免費試用〞,這是不知道可以用「Immediacy」來建立新的價值。

2. Personalization 個人客製化
如果餐廳能讓客人自己帶些自己買的食材,餐廳可以為他製作專屬他的菜色,但是客製化一定要有親密的關係,而且雙方都珍惜這種客製化機會及關係,不願輕易放棄。

3. Interpretation 解說權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老笑話,軟體本身免費,但說明手冊會很貴。在未來製藥公司將免費替您做基因測試,但您要付高價才能知道基因的意義,及如何使 用基因資訊。

4. Authenticity 真實性
因為太多的複製品,往往會使人更珍惜原裝真實,因此如何找出方法讓人知道您是真正的原製品反而變得越來越重要。

5. Accessibility 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
擁有權是一個過時的財富表徵,尤其是數位化的產品,目前這種概念也推廣到
私人飛機及其他高價奢侈品。目前有許多網站替您儲存您的音樂、喜歡看的網
站、私人資訊,您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取得。

6. Embodiment 親身實地的
音樂可以免費,但看Live演唱會要付錢,在家看DVD很便宜,但仍是有人願意付錢,跟一群人在電影院裡看電影。

7.Patronage 熱心支持者
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重要理念:人是善良的,每個人都願意幫忙支持藝術家、
音樂人、創作者、生意人,因為這種參與助人的感覺是我們人類的基本需求。
重要的是,我們要讓人們很便利輕易地參與,例如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在
網路讓人隨意付任何金額就可以下載他們的音樂。

8.Findability 讓人看到您
越來越多人不在乎數位化的智慧財產,看不到的創世之作是一點價值都沒有
的。目前有太多的音樂、太多電影、太多傑出部落格都是免費的,因此如何讓
人看到,不但很重要而且有價值。

從Kevin Kelly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未來需要不同的技能在一個〝免費〞的世界中生存,很自然的,〝分享(Abundance breeds a sharing mindset.) 〞及〝大器(Generosity)〞將是一個新的經營模式。Kevin Kelly再一次提醒我們〝注意力(Attention)〞是在這麼多免費〝拷貝(copies)〞中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有愛與信任的品牌、實虛通路、獨 特的廣告,仍是爭取注意力的方法之一。雖然Kevin Kelly的這八個原製性(Generatives),只是對數位複製品有意義,但在目前實體產品越來越便宜的現實中,也越來越會需要運用這八個原製性的 觀點(例如:地圖、基因產品、無線上網、手機、小家電、藥品)。事實上成本已經趨近零(免費),一般我們買專利藥是在買Authenticity(真實 性)及 Immediacy (即時性),學名藥(失去專利的藥)的成本是近於零的。

Kevin Kelly歡迎大家寫回應給他,您知道有多少人寫長篇大論的回應嗎?這就是Kevin Kelly吸引人的地方,他的目的就是要〝知識人〞來到他的網頁集體分享、集體辯證。我現在也正在思考以這八個原製性(Generatives),創造出 一個實虛共存的新生意!

(轉載自朱先生在International Creative Business (ICB) 雜誌每月專欄)

家庭作業ASSIGNMENT
1. 您可以思考在您的創意文化事業中,能否包含了Kevin Kelly的八個原製性(Generative)在〝免費〞的競爭環境中,走自己的路!

2. http://www.kk.org/thetechnium/archives/2008/01/better_than_fre.php 上網看Kevin Kelly《Better than free》的完整文章,對數位經濟有興趣的人一定要認識這位大師,也歡迎e-mail與我分享您的學習及心得。

Added on 2009-10-28
我剛發現了這個Kevin Kelly的演講,有中文字幕。

大陽台的生活 Terrace Living – a new lifestyle

相信許多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真正基礎是建立在有文化創意消費者身上。只要有機會,我都鼓勵年輕人只要找到工作,有固定收入,就應該從家中搬出來住。學習如何獨立生活,更重要的是開始佈置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將創意美感在生活中實踐出來。留在家裡就要尊重父母的審美觀消費觀,雖然省了房租但失去建立自己生活美感的機會。想從事創意文化產業的年輕人,就從你對居住環境的敏感度及美感開始。更直接地說,一個社會能否進入創業文化的經濟發展,不是看有錢人如何居住,而是看一般文化創意人如何居住。

只要打開報紙就可看到有關豪宅的大幅廣告。我有時懷疑,台灣真的有這麼多有錢人嗎?一個城市,如果都是豪宅,它的生命力及創造力在哪裡?從許多的資訊中我們已經知道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在於文化創意階級 (cultural creative class) 的臨界量 (critical mass) 有多少。Richard Florida 早已提出城市必須要先能吸引創意階級,才能發展以創意文化為競爭力的經濟。

我所認識的許多朋友,都在找有屋頂陽台的房子,但在都會區非常難找,即使找到也負擔不起。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將原來的小陽台,往客廳內擴大,即使因為縮小了客廳的空間,但因為陽台的擴大而感覺到客廳跟戶外有延伸,並沒有感覺到客廳變小。即使有客人來,只要把陽台的伸縮門拉到一旁,馬上有戶內直通戶外的感覺。許多人找老公寓做這種改變,但一定要注意到防水的問題。因為樓下客廳的一部分變成你陽台的一部分。

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取捨犧牲室內空間,換取較大而且可用的陽台空間。為甚麼不在一開始就設計一個足夠大的露台,至少 10 x 28 尺 可以放一個六人坐的長桌,一個daybed,一兩盆大樹,盡量將空間留給人而不是給花園。(我一直不喜歡空中花園,小山小橋小草坪。我情願留一個大的空間留給人。一兩棵大樹,綠化遮陽,帶點慵懶度假氣氛。)

四年前一個好友在香港置產,因為沒有錢,只能夠從老舊公寓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可能。終於找到一個小公寓,但他做了一個重要選擇,放棄 三分之一的室內空間,將原本為露台的空間還原,一時整個房子的空間亮了起來,戶外生活變成可能。只要允許,都在戶外吃飯宴客閱讀寫作。我笑著跟他說:你擁有香港的一片天空,比任何大豪宅都富有。

露台生活是一種選擇,但也是一種可以學習,開發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外坐在露天喝咖啡的人絕對比坐在室內的人多。相信在未來絕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不怕曬黑,不以美白為唯一的審美標準,愛上戶外生活,清風徐來,萬里晴空的感覺。

記得數年前,有一次被邀請參加一個豪宅建案所推出的“美感生活座談會”。座談會開始前接待的人特別帶我參觀豪宅的樣品屋。經過他的熱心親切專業的介紹後,我很禮貌的跟他說:很抱歉,我不是你們推動豪宅的客戶群。我不但負擔不起,更不習慣每天生活在五星級飯店的環境中。我要的是一個有獨特風格(character) , 有個性(personality) 及一定要有大露台的居住空間。 當下,我就決定應該推動一個提倡有大露台小室內空間的new lifestyle。

“朱先生,你真是在做夢。在台灣是很難找到建商會重視做這個project的背後意義及無形的價值。建商所看到的是成本有多少,利潤有多少。消費者所看到的是一坪多少錢,增值潛力有多少。你不是太天真就是傻瓜。”我知道其他不可能的因素也有很多:台北空氣污染,灰塵多,噪音大,蚊蟲,颱風大雨,鄰居在陽台宴客擾人,怕熱怕太陽怕曬黑,容易遭小偷,會有鳥糞等等。

在我們的生活文化中,很難產生原創性或突破性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太實際,而且甚麼都要,因此讓我們成為限制性思考,不可能心態的奴隸。

• 建商為甚麼不思考,我有責任讓台灣人居住品質越來越好。我可以創造完全創新以new lifestyle為主的產品 – 大陽台的生活。如此可以創造新的購屋群,雖然可能不會賺到很多錢,但我的商譽及我的經驗讓我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爭取到更大更獨特的建案。更重要的是,你留給後代的不是銀行有多少錢,而是你為社會,為人民的居住品質做了甚麼。

• 消費者為甚麼不思考,當你決定要擁有一個大陽台的戶外生活方式時,所產生的困難都僅是挑戰而已:每天可用水清洗保持陽台清潔,用蚊香驅蚊,裝風扇,在家不放貴重金錢首飾,裝設電眼保全。。。。

我們的快樂不是來自知道要的是甚麼,而是來自知道為了得到所要的,而能很平和的接受所要放棄的東西。當我們甚麼都要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快樂。當我身為一個消費者,我要的如果是“大陽台生活”,其他的任何問題都是我可以接受的。
在這裡我要很簡單的分享“大陽台生活”在設計上的幾個原則:

1. 大陽台的重要性是寬度,不是長度。有了寬度,才能放daybed及六人的桌椅。(大陽台就是你的戶外客廳,餐廳,辦公室。)因此最理想的大小是10 x 28英尺(8坪)或者是 8 x 20 英尺(4.5坪)。

2. 因為減碳節能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設計大陽台時應有曬掛衣物的設計。我曾看到有人按照衣物的顏色大小排列曬掛,因此曬掛衣物也可以變成裝置藝術的。

3. 減少公用設施坪數,增加自用坪數,因此不需太大的lobby。

4. 為了降低建造成本,全部使用國產建材,基本上沒有隔間,要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要用甚麼廚房浴室設備。最大的原則是提供最低總價的設計。

5. 我個人是喜歡平台式的大陽台,如此沒有屋頂,可以擁有一片天空,但在設計上會有挑戰。因此有屋頂的大陽台是唯一的選擇。

6. 大陽台8平,客廳/餐廳4.2坪,廚房2.8坪,主臥室4.2坪,客臥室 3.5坪,書房/辦公室3.5坪,浴室/廁所 2.5坪,客廁所1.6坪,儲藏室1.5坪,合計31.8坪。我知道以目前台北市的房地產價格,這個實用31.8坪的“大陽台生活”的lifestyle新產品至少要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但比起目前動輒 上億的豪宅來講卻是一個突破性的新產品。

我將讓地產開發商,建築設計師去思考如何將這個“大陽台生活”變成可行的事實。讓我們的居住環境多一個選擇。相信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會有更多的人瞭解住在一個密不通風的像五星級飯店的豪宅是多麼的缺乏想象及無聊。

我知道要在台北大都會區實現這個以lifestyle 為主的“大陽台生活”住宅非常困難,但至少我們已開始這個討論,能?發ICB讀者對lifestyle居住有新的思考。如果有足夠多的人要求這種改變,有一天就會出現新生代的建商,願意開發 “大陽台生活”的住宅產品。

正如同我的一位好友告訴我:朱平,你需要的是 一個不是做建築開發的人來完成這夢想,因為目前成功的建商,拿起計算機一算,就會說:謝謝,很棒的想法, 但不可能賺錢。

我仍然不放棄,因為我相信當市場有此需求時,真正成功的建商會想出方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我也絕對會盡我之力,讓此計劃成功。雖不會賺到大錢,但也不會賠大錢。

非理性的建築開發商,你在哪裡?

家庭作業: 請來信告知你在未來願意購買一個室內空間23.8坪但大陽台空間有8坪的31.8坪房子嗎?
(轉載自朱先生在International Creative Business (ICB) 雜誌每月專欄)

Update 2008.10.15

我最近在柏林看到一棟有大陽台的公寓,好羡慕!

美感生活 Aesthetic Living ( From ICB issue 4 )

美感生活 Aesthetic Living 先要創造一群能欣賞美感創意生活的消費者才會有美感創意生活產業 朱平

我報名參加學學文創(www.xuexue.tw) 安郁茜老師的私塾課,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認識了安老師。我完完全全被安老師的風采所吸引,尤其被她對教育下一代年青人的使命感及熱情所感動。在台灣,是什麼 樣的養分、環境能產生許許多多的安老師、蔣勳、林懷民、龍應台?我深信現代的年青人因為旅遊、全球化經濟、寬頻網路等等將會有更多機會超越上一代對美感生 活的貢獻。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種一代比一代更好的樂觀看法。 我 每次跟年青人分享時,我都提出要從小開始培養美感的生活體驗,才能參與美感創意的事業。我特別不談「文化」,因為太多人一談文化,往往陷入自大或自卑的民 粹或民族主義、地域化的複雜情緒。而失去用新的眼睛看世界,包容的心看不同的文化。我一直認為世界級的美感創意是超越文化的限制。

Aesthetic Living Does Require Intentional Effort 美感生活是需要刻意經營的

美感生活是需要投入付出的,不是自然產生的,跟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是同樣的道理,而且不是看書、看雜誌而已,是需要親身「體驗」的。您沒有愛過,就不可能知道什麼是愛!

Accept that You Need Help 承認你需要協助

首先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在美感生活上,您需要幫助。任何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足,自己願意改變,才能真正的開始改變,任何人都幫不了忙。

Invest Time and Money 投資金錢與時間

要 體驗美感生活,就需要投資時間,投資金錢。不管是投資在旅遊或購買有設計感、美感的生活用品,都需要有優先順序的觀念。我從沒有看到一個「真正」有美感創 意的人,不是生活在一個美感創意的生活環境中。台北很醜,但可能這就是台北的獨特美感性。挑戰的是,我們有沒有參與,用消費行為支持讓台北變漂亮的生意 人?

Get Inspiration from Mentor 從導師身上獲得啟發

虛心的模仿、抄襲並非不可,只要能十全十美的模仿、抄襲(最怕四不像),因為這都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找到自己欣賞的導師,好好的用心研究,得到啟發、靈感,當時候到時,擁有獨立、原創力是自然演化出來的。

Make a Fashion Statement 創造自己的時尚宣言

我知道許多人一談到fashion就直覺的認為是一種虛榮、表面、膚淺、浪費或不踏實,甚至認為是腐敗、奢華、不求長進的貪圖享受。可是任何曾經去過巴黎的人,都同意巴黎人每人都有自己的style。簡單的幾個小配件就能創造自己的風格。 去 年帶我母親去日本玩,在表參道上,我特別跟母親坐在路旁,用旅人的心情看往往來來的東京人,我突然問我母親一句話:「媽,您有沒有注意到日本年青人,男男 女女都有型,每個人都是美美的。」我母親似乎突然被我提醒到這一點,回答說:「日本人變漂亮了。」如果您去韓國首爾,您也會突然發現韓國人也越來越有型, 跟法國巴黎人越來越像了。 我必須坦白說,台灣在這方面是不及格的,尤其台灣男人在心靈成長、美學成長部分真是失敗,不注重外表,對美感沒有感覺,沒有敏感度,如何能在一個世界美學經濟中找出競爭力?21世紀絕對是一個高感性的世界,對美感的靈敏度將是未來工作者的必要條件之一。希望ICB的讀者開始注重自己的髮型、鞋子、衣著。並不是要花大錢買名牌,但一定要有設計感、美感及自己的風格。當您開始有自己的fashion statement時,您就開始體驗美感生活,您也會開始注意週遭的美感環境。然後,您才會設計、才會有創意。最重要的是,您這樣做是因為您喜歡,不是迎合或討好任何人。

Take Risk 冒險

要 願意踏出舒適圈就必須面對失敗的可能,遭人嘲笑、揶揄的風險。美感生活有時就是要有勇氣改變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覺,找出自己的風格,做真實的自己,不怕世 俗的壓力。另外,我要提出的一點就是,不怕浪費錢,不怕麻煩,不求方便,不求物超所值。這些都是我們不願意體驗美感生活最大的盲點。 台灣年青人目前最大的弱勢就是在大環境中很難有機會體驗真正的美感環境。我們的教育體制仍是以訓練未來能找到工作的技能為主,並不是培養年青人在未來能擁有獨立判斷、創意美感的生活。 老實說我最怕看到台灣的菁英大學生(工程、醫學、商業),在一個沒有美感設計的校園內,穿著邋遢、不修邊幅,沒有個人特色,我們怎能期待他們能在未來做出有美感創意的原創設計? 沒有改變生活美感體驗的厚度,是不能真正有美感設計。 在這裡我要再一次的鼓勵ICB讀者,一定要去參觀學學文創(0800-068-089),並上一些課程,投資金錢、投資時間,尤其一定要去學學二樓的一口一口食堂,然後您就會突然了解我的英雄-徐莉玲為什麼要創立學學文創事業。 最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在最近一次的購物中,有哪一項物品單純是為了美感設計?(不是為了實用、方便或大減價) 只有誠實的面對自己,找出自己購物的原因、熟悉自己做決定的模式,然後改變自己的購物行為,您才會培養出美感生活!

We are what we buy

我要再一次邀請所有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唯有擁有,你才會真心改變。

Design is an intention.

If you’re afraid of being wrong, you’ll never be original.

Great design is simply the personification of its creator. You really don’t have a product if you don’t have a personal aesthetic. Ian Schrager

Andy Warhol’s success was a reflection of his intention in aesthetic driven by less-is-more simplicity.

美感生活 Aesthetic Living ( From ICB issue 4 )

美感生活 Aesthetic Living?先要創造一群能欣賞美感創意生活的消費者才會有美感創意生活產業 朱平?

我報名參加學學文創(www.xuexue.tw)安郁茜老師的私塾課,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認識了安老師。我完完全全被安老師的風采所吸引,尤其被她對教育下一代年青人的使命感及熱情所感動。在台灣,是什麼樣的養分、環境能產生許許多多的安老師、蔣勳、林懷民、龍應台?我深信現代的年青人因為旅遊、全球化經濟、寬頻網路等等將會有更多機會超越上一代對美感生活的貢獻。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這種一代比一代更好的樂觀看法。?我每次跟年青人分享時,我都提出要從小開始培養美感的生活體驗,才能參與美感創意的事業。我特別不談「文化」,因為太多人一談文化,往往陷入自大或自卑的民粹或民族主義、地域化的複雜情緒。而失去用新的眼睛看世界,包容的心看不同的文化。我一直認為世界級的美感創意是超越文化的限制。?

Aesthetic Living Does Require Intentional Effort 美感生活是需要刻意經營的

美感生活是需要投入付出的,不是自然產生的,跟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是同樣的道理,而且不是看書、看雜誌而已,是需要親身「體驗」的。您沒有愛過,就不可能知道什麼是愛!?

Accept that You Need Help 承認你需要協助

首先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在美感生活上,您需要幫助。任何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足,自己願意改變,才能真正的開始改變,任何人都幫不了忙。?

Invest Time and Money 投資金錢與時間

要體驗美感生活,就需要投資時間,投資金錢。不管是投資在旅遊或購買有設計感、美感的生活用品,都需要有優先順序的觀念。我從沒有看到一個「真正」有美感創意的人,不是生活在一個美感創意的生活環境中。台北很醜,但可能這就是台北的獨特美感性。挑戰的是,我們有沒有參與,用消費行為支持讓台北變漂亮的生意人??

Get Inspiration from Mentor 從導師身上獲得啟發?

虛心的模仿、抄襲並非不可,只要能十全十美的模仿、抄襲(最怕四不像),因為這都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找到自己欣賞的導師,好好的用心研究,得到啟發、靈感,當時候到時,擁有獨立、原創力是自然演化出來的。?

Make a Fashion Statement 創造自己的時尚宣言

我知道許多人一談到fashion就直覺的認為是一種虛榮、表面、膚淺、浪費或不踏實,甚至認為是腐敗、奢華、不求長進的貪圖享受。可是任何曾經去過巴黎的人,都同意巴黎人每人都有自己的style。簡單的幾個小配件就能創造自己的風格。?去年帶我母親去日本玩,在表參道上,我特別跟母親坐在路旁,用旅人的心情看往往來來的東京人,我突然問我母親一句話:「媽,您有沒有注意到日本年青人,男男女女都有型,每個人都是美美的。」我母親似乎突然被我提醒到這一點,回答說:「日本人變漂亮了。」如果您去韓國首爾,您也會突然發現韓國人也越來越有型,跟法國巴黎人越來越像了。?我必須坦白說,台灣在這方面是不及格的,尤其台灣男人在心靈成長、美學成長部分真是失敗,不注重外表,對美感沒有感覺,沒有敏感度,如何能在一個世界美學經濟中找出競爭力?21世紀絕對是一個高感性的世界,對美感的靈敏度將是未來工作者的必要條件之一。希望ICB的讀者開始注重自己的髮型、鞋子、衣著。並不是要花大錢買名牌,但一定要有設計感、美感及自己的風格。當您開始有自己的fashion statement時,您就開始體驗美感生活,您也會開始注意週遭的美感環境。然後,您才會設計、才會有創意。最重要的是,您這樣做是因為您喜歡,不是迎合或討好任何人。?

Take Risk 冒險

要願意踏出舒適圈就必須面對失敗的可能,遭人嘲笑、揶揄的風險。美感生活有時就是要有勇氣改變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覺,找出自己的風格,做真實的自己,不怕世俗的壓力。另外,我要提出的一點就是,不怕浪費錢,不怕麻煩,不求方便,不求物超所值。這些都是我們不願意體驗美感生活最大的盲點。?台灣年青人目前最大的弱勢就是在大環境中很難有機會體驗真正的美感環境。我們的教育體制仍是以訓練未來能找到工作的技能為主,並不是培養年青人在未來能擁有獨立判斷、創意美感的生活。?老實說我最怕看到台灣的菁英大學生(工程、醫學、商業),在一個沒有美感設計的校園內,穿著邋遢、不修邊幅,沒有個人特色,我們怎能期待他們能在未來做出有美感創意的原創設計??沒有改變生活美感體驗的厚度,是不能真正有美感設計。?在這裡我要再一次的鼓勵ICB讀者,一定要去參觀學學文創(0800-068-089),並上一些課程,投資金錢、投資時間,尤其一定要去學學二樓的一口一口食堂,然後您就會突然了解我的英雄-徐莉玲為什麼要創立學學文創事業。?最後,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在最近一次的購物中,有哪一項物品單純是為了美感設計?(不是為了實用、方便或大減價)?只有誠實的面對自己,找出自己購物的原因、熟悉自己做決定的模式,然後改變自己的購物行為,您才會培養出美感生活!?

We are what we buy?

我要再一次邀請所有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唯有擁有,你才會真心改變。?

Design is an intention.?

If you’re afraid of being wrong, you’ll never be original.?

Great design is simply the personification of its creator.?You really don’t have a product if you don’t have a personal aesthetic. Ian Schrager?

Andy Warhol’s success was a reflection of his intention in aesthetic driven by less-is-more simplicity.?

Job-Career-Meaning-Calling (from ICB Issue 1)

最近有次機會跟一些年輕朋友分享如何才能快樂。

我問了他們一個簡單的問題: 請分享您在最近十天的一個快樂回憶。
〔STOP:請您給自己60秒的時間問自己同樣的問題。〕

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跟工作無關的。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不能真正快樂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人把工作看成只是一個不需要尋求卓越,不得不做的謀生工作〔Job〕;有些人把工作看成是能出人 頭地、追求更大的頭銜、管更多的人、擁有更多的預算、得到更高的薪水,對他們來說,工作是一個受人羨慕的職業〔Career〕。但,很少人能在工作中找到 超出個人的意義〔Meaning〕,甚至認為他天生註定要從事,並且接受這份有意義的工作使命〔Calling〕。

Secret
如何幫助人建立自信,以及加強培養人格特質,和情緒管理?與人相處的技巧? 我個人認為有一個秘密和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幫助他在所從事的工作中找到意義〔Meaning〕

Myth
有一個最大的迷思〔Myth〕就是,每個人都說:「要工作快樂,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您喜歡的工作,或合乎您興趣的工作。」然而,最近的研究報告證明〔Amy Wrzesniewski〕,當人們認為他的工作是一個使命〔Calling〕時,他會比別人更有成就感,更能感受到快樂。而這個快樂的感覺,跟他喜不喜 歡,或是工作本身有趣或無趣是無關的。

Too many choices
另一個跟工作快樂有關的,就是有一個新的研究報告〔Barry Schwartz,《The Paradox of Choice》〕指出,當我們因自身條件很好,而有愈多的選擇時,我們愈容易不快樂。在美國有些非常優秀的MBA學生,因為有太多的工作選擇,而擔心做出 錯誤的決定,或甚至失敗。最後他們寧願到Starbucks打工,停止尋找工作。在台灣,我也看到許多條件很好〔英文好、有留學資歷〕的朋友,因為相信可 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往往不能面對目前的工作挑戰,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及使命。因而容易陷入逃避或放棄的陷阱,也不容易快樂。所以,我們應該盡力讓人們知道, 我們有這種因為太多選擇反而不易快樂的黑暗面,更應該要有意識的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選擇。

許多人追求未來“熱門”的行業,完全忽略了您的人格特質〔character〕和強項〔strength〕,只是為了出路及有保障的生活而工作,這些人也很難有一個快樂的生活。人生有1/3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您沒辦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您不可能有一個真實快樂的生活。

如果您的工作是不快樂,或不是不快樂,僅是不是快樂的。我跟許多年輕朋友說,人生很短的如果在工作中找不到更高的意義〔Meaning〕或使命 〔Calling〕。您應該馬上換工作,千萬不要被每月的豐碩薪資所陷住。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探索的旅程。不冒點險,怎能做最好的,最真實的自己。

Be a Daymaker
在我經營的事業裡,我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個健康樂觀正向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工作意義及使命。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悅日人 〔Daymaker〕。在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有意識的、有方法的讓每天我們所接觸到的陌生人、客人、工作夥伴都很快樂。而且我們相信,我們的快樂是 從能做悅日人而來。〔這是我的好友David Wagner的人生哲理。〕 這世界會因為大家都做悅日人,而變的更美好,當然,台灣也可以變的更好的!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同樣的,在每個新的事業裡,我們永遠做同行不願做的傻事〔我承認我們沒有什麼創新,僅都是些傻事〕。因為總是要有人願意做,這個行業才能改變。因此,如何 重新再造行業〔Re-Invent Industry〕就成為我們事業的使命〔Calling〕。 當我看到許多人僅是Make a Living〔用力的活著〕,而不是Make a Life〔有意義的活著〕,我忍不住要提醒他們,他們是有選擇的。

從今天起,重新看待您的工作,找出工作中的意義〔Meaning〕及您的使命〔Calling〕,即使一個不需特殊技能而且旁人看起來無趣、低賤的工作,只要您能在一念之間找出工作的意義及使命,您就是有意義的活著。

恭喜您們訂閱或是購買ICB雜誌。在下一期我將分享:為什麼企業體將是21世紀能真正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機構。我更希望有讀者能寫e-mail給我,不管問問題也好,或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 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 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 唯有擁有才能真心改變。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Margaret Mead

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ism (SRC); 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 (From ICB Issue 2)

「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私人企業,可能是能改變個人及社會的最有效組織。」朱平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只是關懷社會環境而已。企業最直接社會責任是:提供一個有意義、能成長的健康環境,讓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都因為企業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而開始往“正向循環”(positive spiral)。
台灣有97.8%的企業都是中小型私人企業,就業人數為765萬8千人。只要我們能啟發這些中小企業經營者,讓他們知道雖然他們沒有機會成為〈天下〉、 〈遠見〉雜誌中,最有社會責任(CSR)的名單之一;但他們其實是最能影響個人社會機夠組織的人。中小型私人企業最容易改變,因為只要經營者的觀念改變, 有勇氣、決心以及行動,整個企業就可以改變,而不必再為每季的股票價值而犧牲“做真實的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朱平先生您好!今天我買了ICB雜誌,看完了您的專欄有份衝動想要訴說???或許您也看出了我的迷惘???。」
「工作已經變成不得不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無彩色的。我覺得我設計、創作了好多垃圾???。」
「記得之前我立下志向說,我將來想做的工作要能帶給人們快樂與感動??。」
「I’m not afraid of making wrong decisions, but am afraid of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trying and fooling around…..。」

以上是我收到的年輕讀者對我上次專欄〈有意義的活著或用力的活著〉所提出的迷惑以及想法。在我一一的回信中,我都強調:其實他們都已經有答案了,所需要的僅是勇氣和行動。這是他們必須要自己學的功課,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他們學。
我一直認為在未來﹝其實事實上已經發生了﹞,隨著非營利組織(NPO)以及非政府組織(NGO)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是時候讓我們思考營利社會企業(For Profit Social Enterprise)的可能性。
不管是U2的主唱Bono及DATA共同推出“Product RED”品牌﹝www.joinred.com﹞,跟時尚聯合,提升品牌形象;為The Global Fund募款,對抗愛滋貧窮,關懷世界;還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納斯跟法國食品公司Danone合作成立工司製造yogurt營養品,以解決印度 的貧窮〔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article/2007/02/05/8399198 /index.htm〕,這都是一個重要的營利社會企業(For Profit Social Enterprise)里程碑。
我個人認為,營利社會企業(For Profit Social Enterprise)最重要的價值並不僅是因為這種社會企業會將利潤回饋給特定的被捐助者﹝環保、愛滋、流浪狗、文化表演藝術???﹞,其最大的價值, 是在能真正的提供在此社會企業工作的人,找到工作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我也相信在21世紀一些最有創意、最優秀的人都會主動尋求在這種社會企業中工作。

We Vote with What We Buy
我們每一次的購買行為,都是一次投票。要能讓社會企業成功,消費者的覺醒是先決條件,千萬不要低估了我們每個人的影響力。如果我們每花一塊錢,都不僅是購 買產品或服務而已,而是購買這產品或服務後面所代表的價值。那麼社會企業就能得到您的消費﹝投票﹞支持,而能產生利潤,並且將這些利潤投資回饋至特定的社 會公益團體。
我真正的夢想是,有一天這些社會企業會組織整合成一個生態系統(eco-system)。每個人跟企業都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互 相連結(Inter-connected),不會受到惡質的零和競爭,成為企業經營的另一種模式,這世界也會因為這種生態系統而更好。

We Create Our Future Work
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有能力來選擇哪一家企業值得您的投票時,就會有愈多的Social Enterprise生存下來。誰知道?有一天您可能會在這些社會企業工作。事實上,您是用您的消費行為創造您自己,甚至您的小孩未來的工作機會。
Every purchase decision is a vote of support. Your every decision tells people whom you support.

在下一期專欄,我希望能用開放式討論(Open Forum)來分享我們的學習與成長。煩請用email分享您們的挑戰與迷惑,我將在專欄中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及建議。謝謝所有寫e-mail給我的朋 友,謝謝所有寫e-mail給我的朋友,讓我感受到您們的用心以及充滿智慧的問題。讓我也有機會再年輕一次。
我要再一次邀請所有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唯有擁有,你才會真心改變。

家庭作業Home Assignment:

  1. 您是一個覺醒的消費者嗎?回顧過去一個月中,您買了甚麼東西?您決定購買的原因是便宜、折扣、方便、名人推薦,還是因為您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企業,真心要支持這個企業所代表的價值而購買?

Be inspired, Get involved, Take action (from ICB Issue 3)

剛剛跟在美國的大女兒Candice通完電話,她告訴我她跟她妹妹Brandy都已經三個月不吃牛肉,豬肉,雞肉,羊肉。僅吃海鮮及蔬菜水果,我問 她們為什麼突然決定改變飲食的生活方式,是為了健康,環保,宗教的原因嗎?答案是:愛動物。我問她們為什麼仍吃海鮮呢?答案是:未來目標不吃海鮮,目前仍 吃。年青人有年青人的想法,我覺得也很好。因為她們有感動,有行動,支持自己的理念。也不擔心別人說“假道德”,“假慈悲”,“為德不卒”,想到,說到, 就做了。我恭喜她們兩個,在二十幾歲就開始改變生活方式,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最近,我突然變得很受歡迎,收到許多ICB讀者的email。問我許多年青人都會有的問題,雖然我都一一回了email。但仍有許多我或是沒有答案,或是覺得我沒有資格做任何開示的問題。
其中最常問的問題是“創業”。“自己做老板,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在回信中都強烈暗示,不要急著創業,創業可能更不自由更沒時間,現在應該好好 問自己是不是僅在逃避困難,逃避責任。如果不能把目前的事弄好,寄望在自己創業時可以弄好,是不可能的。只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創造自己命運,對自己負責,創 業或不創業都是自然演化而發生的。
我知道即使我在信中不鼓勵年青人冒然創業。(年青人應該花時間在學習技能,“經驗生活”。)但這種夢想自己有一天能做老板(不求人,不受氣)卻是每一個年青人在叛逆時期的最自然反應。
我是在三十八歲時才創業的,而且是在沒有預期之下創業的(Accidental Entrepreneur)因此想創業永遠不會太晚,重要的是您要非常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在ICB的讀者中,許多都是對創意文化產業有興趣的。如果在未來時機成熟想創業,我有四件事情分享。

1. Be Different 不一樣
不僅是 Be different,創造新的顧客,新的需求,新的類別 (New Category),新的經營模式,更重要的是能改變再造原有的行業 (Re-Invent the Industry)
2. Be Authentic 做真實的自己
我最擔心看到年青人追逐名人,追逐偶像,追逐流行,追逐 趨勢,忘記了自己獨特願景及年青人應有的理想主義。只有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不僅是最好) 才會有真的熱忱,正向的能量。
3. Be Resilient 韌性
因為堅持 ( persevere)是不夠的 ,重要的是從低潮中仍能保有“正向樂觀”的毅力,而能從新出發,這是所有創業者都有的特色。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命運。
4. Higher Purpose 更高的目的
如何找到更高的目的?賺錢,有利潤,僅是有了氧氣能生存而已,問題是您生存下來的目的是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愈來愈多人在思考For-Profit Social Enterprise的原因。(ICB第二期我所談的主題)
我可以舉iPod, NIKE或eBay等案例,但都太遙遠,所以我舉兩個台灣最近的例子(不怕自賣自誇或廣告嫌疑)。
• 當包益民先生決定發行PPAPER雜誌時,他已決定改變台灣雜誌的設計風格,閱讀對象,訂價及通路。
• 當我在創立肯愛Nonzero非零餐廳時也已決定要改變傳統經營有機健康餐廳的模式!如何把設計帶進來,如何把cool帶進來,如何把零售帶進餐廳,如何 重新建立一個新的飲食文化,新的生活儀式,新的創意文化產業。更重要的是Nonzero非零必須要是我真實相信的經營理念。(有人要知道我為什麼要取 Nonzero非零為名字的原因嗎?可以email我。)
正如同我的兩個女兒一樣,當被啟發了,參與了,接下來就是行動。她們的決定不吃肉,包先生的PPAPER雜誌,我的肯夢Nonzero非零都是經過行動,改變才會發生的。至於會不會成功,就看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而決定了。
我要再一次邀請所有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唯有擁有,你才會真心改變。

朱平
悅日人,漣漪人,生意人
23.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