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Career-Meaning-Calling (from ICB Issue 1)

最近有次機會跟一些年輕朋友分享如何才能快樂。

我問了他們一個簡單的問題: 請分享您在最近十天的一個快樂回憶。
〔STOP:請您給自己60秒的時間問自己同樣的問題。〕

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跟工作無關的。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不能真正快樂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人把工作看成只是一個不需要尋求卓越,不得不做的謀生工作〔Job〕;有些人把工作看成是能出人 頭地、追求更大的頭銜、管更多的人、擁有更多的預算、得到更高的薪水,對他們來說,工作是一個受人羨慕的職業〔Career〕。但,很少人能在工作中找到 超出個人的意義〔Meaning〕,甚至認為他天生註定要從事,並且接受這份有意義的工作使命〔Calling〕。

Secret
如何幫助人建立自信,以及加強培養人格特質,和情緒管理?與人相處的技巧? 我個人認為有一個秘密和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幫助他在所從事的工作中找到意義〔Meaning〕

Myth
有一個最大的迷思〔Myth〕就是,每個人都說:「要工作快樂,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您喜歡的工作,或合乎您興趣的工作。」然而,最近的研究報告證明〔Amy Wrzesniewski〕,當人們認為他的工作是一個使命〔Calling〕時,他會比別人更有成就感,更能感受到快樂。而這個快樂的感覺,跟他喜不喜 歡,或是工作本身有趣或無趣是無關的。

Too many choices
另一個跟工作快樂有關的,就是有一個新的研究報告〔Barry Schwartz,《The Paradox of Choice》〕指出,當我們因自身條件很好,而有愈多的選擇時,我們愈容易不快樂。在美國有些非常優秀的MBA學生,因為有太多的工作選擇,而擔心做出 錯誤的決定,或甚至失敗。最後他們寧願到Starbucks打工,停止尋找工作。在台灣,我也看到許多條件很好〔英文好、有留學資歷〕的朋友,因為相信可 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往往不能面對目前的工作挑戰,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及使命。因而容易陷入逃避或放棄的陷阱,也不容易快樂。所以,我們應該盡力讓人們知道, 我們有這種因為太多選擇反而不易快樂的黑暗面,更應該要有意識的不要讓自己有太多的選擇。

許多人追求未來“熱門”的行業,完全忽略了您的人格特質〔character〕和強項〔strength〕,只是為了出路及有保障的生活而工作,這些人也很難有一個快樂的生活。人生有1/3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您沒辦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您不可能有一個真實快樂的生活。

如果您的工作是不快樂,或不是不快樂,僅是不是快樂的。我跟許多年輕朋友說,人生很短的如果在工作中找不到更高的意義〔Meaning〕或使命 〔Calling〕。您應該馬上換工作,千萬不要被每月的豐碩薪資所陷住。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探索的旅程。不冒點險,怎能做最好的,最真實的自己。

Be a Daymaker
在我經營的事業裡,我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個健康樂觀正向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工作意義及使命。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悅日人 〔Daymaker〕。在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有意識的、有方法的讓每天我們所接觸到的陌生人、客人、工作夥伴都很快樂。而且我們相信,我們的快樂是 從能做悅日人而來。〔這是我的好友David Wagner的人生哲理。〕 這世界會因為大家都做悅日人,而變的更美好,當然,台灣也可以變的更好的!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同樣的,在每個新的事業裡,我們永遠做同行不願做的傻事〔我承認我們沒有什麼創新,僅都是些傻事〕。因為總是要有人願意做,這個行業才能改變。因此,如何 重新再造行業〔Re-Invent Industry〕就成為我們事業的使命〔Calling〕。 當我看到許多人僅是Make a Living〔用力的活著〕,而不是Make a Life〔有意義的活著〕,我忍不住要提醒他們,他們是有選擇的。

從今天起,重新看待您的工作,找出工作中的意義〔Meaning〕及您的使命〔Calling〕,即使一個不需特殊技能而且旁人看起來無趣、低賤的工作,只要您能在一念之間找出工作的意義及使命,您就是有意義的活著。

恭喜您們訂閱或是購買ICB雜誌。在下一期我將分享:為什麼企業體將是21世紀能真正改變一個人最有效的機構。我更希望有讀者能寫e-mail給我,不管問問題也好,或有任何不同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 畢竟,沒有互動就沒有參與, 沒有參與就沒有擁有, 唯有擁有才能真心改變。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i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Margaret M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