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東的教堂》新書分享 x 朱平

2013年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就是《公東的教堂》。

這本書會讓你掉眼淚。雖然我不是公東人,對台東也不太了解,但我看了非常感動。

2013年,如果你要去台灣某個地方,就去看公東的教堂吧!

千萬不要用觀光客的心情去看;從上樓梯開始就以謙卑、感恩的心情,樓梯上每一個轉彎都不一樣,尤其是看了書以後,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光。

進去以後千萬不要急著照相,我甚至鼓勵不帶照相機去。進去之後先坐在那邊,想像錫神父在那邊做彌撒,也成功地教育許多人成為重量級的菁英,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麼有能量、小小的教堂,細細地回味看了這本書之後的感覺。

非常感謝范先生,用他特別的眼睛與心,與我們分享他的感動。

————————————————————– 漣漪人基金會 董事長 朱平先生


當天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WHiilEASj58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新書分享會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新書分享會

《公東的教堂》就是關於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的故事,一甲子的歲月流逝,篩出動人的教育傳奇。

公東的創辦人是錫質平神父,他是天主教白冷會在台灣的創會會長,當年他來到台東,看到資源貧瘠的台東孩子,決定要成立一所學校,並特別引進歐洲師徒制,讓孩子能習得紮實的技術,將來可以自給自足、立足社會。

過去十數年教育失衡的發展,造成產業人才空窗,更犧牲了一整個世代孩子的未來。

公東的故事讓我們不禁問:教育的目的是甚麼?

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時,我們不得不思索:生而為人的意義是甚麼?

在《公東的教堂》一書中,作者范毅舜生動地記述公東高工創校的點滴,藉著公東的故事、錫神父和白冷會對台灣這片土地無私的奉獻,他探討的正是這個大命題。

正如書名「公東的教堂」, 范毅舜過去在歐美闖蕩20年、親炙大師作品之後,回過身來,才發現最撼動內心,原來一直都在自己的故鄉。

這本書的出版,真是無巧不成書。除了技職教育再獲重視,公東的發展故事引領人們深思之外,白冷會在台也屆滿60年了。

一甲子的歲月,台灣走過的歷程,這本書的故事,正是一個最發人深省的映照。

本段文字摘選自 《本事文化》

————————————————————————-

◎活動時間: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19:30-21:00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

朱平先生當天會至現場分享,這一兩年來,台東都蘭所給予他的轉變,包括心靈上的轉換與滿足,以及深刻地體驗並感受了當地文化的獨特色彩。透過此書,可以發現中央山脈的另一端,還蘊藏著許多豐富卻又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這些課堂之外的生命教育,是否也同樣發人省思?台灣文化教育的下一個六十年,該如何傳遞下去?

歡迎大家一起至現場參與!

◎活動流程:

時段

內容

說明

19:00-19:30

觀眾入場

19:30-19:35

主持人開場 喻小敏/ 本事文化社長

19:35-20:10

新書介紹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作者
薛弘道/白冷會修士

20:10-20:20

微電影觀賞

20:20-20:40

來賓分享 朱平/ 肯夢創辦人公東師長、校友

20:40-21:00

QA時間、簽書、媒體聯訪

 

Happy 3rd Birthday Red Room! ( Red Room 3歲生日快樂! )

那天在Red Room慶祝三年的生日聚會中,碰到一位年輕人跟我說,「朱先生,我是看您文章長大的,一直想來紅房(Red Room)體驗,但卻一直沒有機會。今天我決定來了,太喜歡了!太棒了!下次一定再來的!」嚇了我一跳,真的有一群人從高中、大學到現在工作,是看著《PPAPER Business》雜誌長大的。(Ive及Pao一定非常驕傲。)

我一直想跟《PPAPER Business》的讀者分享我個人在Red Room實驗了三年的經營經驗,當然也正好可以在Red Room三歲生日時,再一次檢視創立Red Room的初衷及發想Red Room的未來。

當初跟Ayesha一起創立Red Room時就決定「英文」是Red Room的主要語言。經過三年來不斷地演化,Red Room已不再僅限於讀詩、音樂、舞蹈、劇場等創作藝術,而已銳變成一個以創意、分享為軸心的世界部落與藝術創作的平台。

我曾跟一些人分享Red Room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種微利、慢成長的商業模式:

Red Room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

我非常清楚,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Red Room,但如果您不怕英文,喜歡表演藝術及實驗性的新觀念,有強烈的熱情,想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認識新朋友,您一定會愛上Red Room!Red Room是一個實體的「社群網站」,在未來,鐘擺效應將從現在手機虛擬社群的這一端,搖擺到另一端,也就是實體的社群;也因此,將會創造出許多實體社群的新商機。

Red Room僅是一個Micro Event

希望能在台北市創造一個平台、空間(space),使local與global產生互動及對話,並給台北市多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成為local及global更宜居的城市。(Make Taipei a better place to live for local and global.)從2012年開始,我積極主動邀請更多朋友來參加體驗Red Room,讓Red Room不再只是外國朋友聚會的地方,而是真正能代表台北市國際多元化的創意劇場。不只一次,有外國朋友在Red Room結束後,握著我的手說:「朱先生,我真的完全沒有期待台北市能有這樣一個英文友善的創意劇場;在這裡大家都是主人,觀眾也是表演者,表演者更是觀眾;沒有觀眾及表演者的區別。」我也開始跟許多人說:「Red Room是一個鼓勵creative、loving and healing的空間和平台」。

Red Room是Sharing Economy註1 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我現在要創業,我一定會考慮Lisa Gansky提出的「Mesh Business」註2。雖然,Red Room不是完全符合Mesh Business中的幾個條件,但「sharing」及「community」卻是Red Room最重要的精神之一。肯夢Aveda 空間閒置時,給Red Room再使用,減少資產的浪費;讓使用者(user)及觀眾(audience)來創作分享內容,並由臨時性義工(ad hoc volunteer team註3)的變形蟲團隊編組,讓業餘的人將自己的嗜好及興趣,成為專業的分享及演出。

Red Room的成長陣痛(growing pain)

就像任何成長的企業一樣,都一定經歷過成長的陣痛(growing pain)、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創新的兩難(Innovator Dilemma)與開創第二個成長的S-curve(Second S-curve)。Red Room的成長(目前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六都大約有100人參加),一定會讓早期參與者感覺失去剛開始時的親密感及專屬獨特感,而對Red Room有所失望。但身為一個「生意人」(從事生生不息、有生命意義的事),我知道既使會讓一些人失望,但Red Room的未來就在於不斷地創新。我持續推動Red Room去嘗試新的實驗,與更多新的Red Roomer(紅房人)建立更多新的分享及共有關係。我真的仍然珍惜、感恩Red Room的早期參與支持者,更相信他們如果有機會參與現在的Red Room,一定會非常高興看到有更多的年輕朋友、更多的local朋友參與了當初大家一起推動的「紅房運動」,並已看到不錯的成績。創始義工,Roma、Manav、Charles、Edward、Ruth、Sarah、Holly&Tim及許多的新義工,仍然不斷勇敢的嘗試、尋找Red Room的另一種可能。

Red Room是一個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及生態系統(Eco-System)

我一直有個夢想,讓紅房的成功案例能鼓勵更多人,開始他們自己的紅房運動,並能創造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生意的最好客戶。很高興看到Lesley、Brendon的「Dream Gallery」註4及阿峰的「交點」註5已開始上軌道。我真心希望有更多人在全台灣各地,建立自己的紅房。我們都是在一個共生共存的紅房生態系統(Eco-system),我們可以互相分享劇場資源,讓每個參與者找到自我實現的可能。真的很難想像,台北市能提供一個英語友善的環境及空間,讓國際友人與台北人用「觀眾就是表演者,表演者也是觀眾」的概念,建立互相分享、共有共治的劇場模式及具革命性的國際實驗劇場,讓台北能再度回到世界的城市地圖裡。台北市一直缺少劇場,然而因為居住環境的限制,也很難使用住宅空間來發展劇場;基於「Sharing Economy」及「Mesh Business」的概念,希望可以讓更多閒置的公有老房子、學校教室、禮堂、私人辦公室或會議室可以再度被使用,發展成為城市中令人驚艷的劇場,孕育出更多元及豐富的創作藝術。

不管您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全球整個大環境及趨勢的快速連結,讓台灣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在全球的經濟、人文體系中,到底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參予及分享的。微利、慢成長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只有在接受這事實後,我們才能重新找出我們的強項、耐心專注,不斷尋求卓越,不自滿於現狀;雖微利、慢成長,但因有絕對的競爭力、難以複製的獨特性及巨大的恢復力,保持台灣各企業的永續經營,仍是可為。

家庭作業 Assignment

  1. 如果您常讀我的專欄,並對文創產業有興趣,立志將英文學好,您這個月的家庭作業就是參與12/15/2012的Red Room。(詳情請上網www.redroom.com.tw)在那天聚會上,請主動介紹自己,讓我認識您。
  2. 請上Facebook搜尋「交點」及「Dream Gallery」,並用行動支持,去參與他們的沙龍聚會,讓自己有機會認識更多like minded的朋友。
  3. 請閱讀Lisa Gansky的《The Mesh》或上Ted網站了解,並來我的部落格分享您的心得。

註解

1. Sharing Economy:Lawrence Lessig於《Remix: 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中譯: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一書中提出。(2008)

The sharing economy functions outside monetary exchange. We all belong to sharing economies – most obvious examples are our friendships and relationships. This economy is regulated not by a metric of price but by a set of social relations. Like the commercial economy, the sharing economy extends into the digital realm.

2. Mesh Business:Lisa Gansky於《The Mash: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haring》(中譯:10年後,你將找不到實體商店)一書中提出。(2010)

In the last few year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odel has taken root-one in which consumers have more choices, more tools, more information, and more peer-to-peer power. Pioneering entrepreneur Lisa Gansky calls it the Mesh and reveals why it will soon dominate the future of business.

3. Ad hoc 源自拉丁文,字面意思是「to this」,指不預先計劃、有需要時才做。兩字可合併一起「adhoc」。

4. Dream Gallery:「分享˙分饗」是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活動過程中,參加的朋友?可以用任何形式,分享任何事情,包括夢想、生活、令人感動的小事情。

5. 交點:每個月第二個週六夜晚的定期聚會,參加的朋友們彼此分享夢想的藍圖、熱情的所在、工作的點滴。

 

Reference

*Gansky, Lisa., 2010. The Mesh: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haring, 1st edition,New York,USA, the Penguin Group.

*Lessig, Lawrence., 2008. Remix:Market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Economy,New York,USA, the Penguin Press

摘錄自《PPAPER Business》No.47 Dec.2012

 

2013花東海岸國際當代藝術展 – 漂流 • 站立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

颱風是地球氣候調節的自然機制,花東的阿美族居民自有一套因應之道。他們視颱風為髒污的清理者和意外禮物的賜予者。於是,隨之而來的漂流木、拖鞋、其他海灘漂流物等,成為當地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等人擅用的創作媒材。這些廢棄、無用的物質,反映了當地居民物質匱乏、地處邊緣的生存處境;象徵了南島民族古早的遷移歷史,無盡漂流的經驗;隱喻著傳統文化斷裂、認同記憶破碎的情境下,自我追尋的永恆旅程。

如果,漂流是為了找到一個可以「站立」之所,那麼,在變動中不斷追索與探問,也是尋求自我定位與認同的必要過程。這個漂流到站立的歷程,既反映了阿美族等少數民族的生存處境,擴大來看,也是全球化政經局勢和地球暖化下人類生活狀態的縮影。

「漂流 • 站立」藝術展做為「中山公園計劃」其中一站,回應的是公園的「公共性」與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全球化商業資本邏輯、現代化休閑生活想像的相互辯證、矛盾與協商。

展覽日期:2013年1月5日-2013年2月4日

展覽地點:台東美術館、台東鐵道藝術村、鐵花村、台東都蘭糖廠、月光小棧

———————————————————

指導單位:文化部、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贊助單位:文化部、台東縣政府文化處、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漣漪人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好基金會、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美術館、台東都蘭糖廠、鐵花村、台東鐵道藝術村、月光小棧、公東高工、均一國中小、花蓮港口部落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邱志傑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聯合策展人羅秀芝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項目負責人 譚彬、袁文珊

策展團隊:拉黑子.達立夫、羅秀芝、蔡孟女吾

參展藝術家: 拉黑子.達立夫、林鴻文、馬躍·比吼峨冷.魯魯安(安聖惠)、饒愛琴、龍男·以撒克·凡亞思、撒部. 噶照、伊祐.噶照、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湯南南、楊暉、吳明暉、丁潔、林苒、王琦、黃臻偉、佩特拉.約翰遜

 

展覽地點地址:

台東美術館 -台東市浙江路350號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市鐵花路 371 號

鐵花村 -台東市新生路135巷26號

台東都蘭糖廠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61號

月光小棧 – 台東縣東河鄉新社30-3號

 

 

給年輕創業人的四個圖表 (The Four Graphs for Start-Ups)

非常榮幸能被邀請成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的導師群之一。最近許多人對台灣的未來都有急迫感,但又覺得政府及大環境似乎也使不上力,很憂心、很無奈。但同時,也有些人決定自己創造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的客戶,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走上創業的選擇。「AAMA台北分會」註1的兩位共同發起人,詹宏志好友及顏漏有新友,希望在台灣能推動一個「搖籃計畫」,對少數在「成長期」階段的創業人,提供協助的平台。每年邀請10位導師,培養10-15位具潛力的創業人,推動台灣新的創新公司快速成長,並能連結AAMA美國及中國大陸創業人,協助台灣創業人擴大交流與接軌。

我個人認為這是「捲起袖子,先做再講」的最好例子。做就對了!在此要謝謝顏漏有、陳素蘭、陳若瑜、林麗蓉、林蓓如及張榮貴導師(阿貴),讓我有機會認識這16位年輕創業人。

9月21號在宜蘭舉辦的「AAMA創業營」,我跟這16位創業人分享了幾個在成長期會碰到的挑戰。我們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樂觀、正向及無比巨大的《恢復力》註2,也因為我們都碰到許多中斷及失敗的經驗,才能夠在這裡共同分享、彼此學習。

接著,我要送他們四個圖表,相信這四個圖表將在他們創業中、成長中,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階段,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我一直強調,我們一定要無懼。Fearless!不要被外界左右,堅持自己,讓自己生活單純一點,只做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命運的事,拒絕太輕易即可賺到錢的引誘。

 

1. 低谷憂傷期(Trough of Sorrow

圖表1:低谷憂傷期(Trough of Sorrow

Wilson, Fred., 2012, Trough of Sorrow, AVC, accessed 15 October 2012,?< http://www.avc.com/a_vc/2012/03/the-startup-curve.html>

此圖主要是針對數位產品,一開始受人注目,被媒體TechCrunch.com註3大量報導及關注,初期有流量,團隊士氣也非常高昂,一路往上爬。但當產品的新鮮度退去,關注的人潮也會散去,原本高漲的聲勢開始下滑。不久,創業的資金有可能快花光,團隊的士氣越來越低落,甚至出走,事業面臨連續的低谷。這個階段是最難熬的,很多人都在這個時候放棄,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堅持,不斷地檢視產品,去發現問題,去改善情況,但況狀是一下好、一下壞。這個嘗試錯誤、忽高忽低的過程,會持續一段時間。然而,一直堅持下去的人,有一天會被人看到真正的價值,於是會再度有新的創業資金投入,重新爬升!

低谷憂傷期Trough of Sorrow這個階段是最困難、最艱鉅的過程,有太多問題要解決,人員問題、資金問題等…,都要去思考。但若能夠堅持下去,回過頭來看,你會感謝這樣的經驗及機會,讓自己能具備更多智慧、勇氣去征服下一次的低谷。

最近越來越多專家重視「恢復力」(Resilience),創業人一定要學習「恢復力」,只有擁有「恢復力」後,強大的「執行力」(Execution)才能讓新創企業不斷演化永續。

創業、經營的過程當中,要相信自己,做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做自己無法掌握,不了解的事情。堅持下去,回歸簡單以及專注。

希望「AAMA台北搖籃計畫」,能從第一屆開始創造創業人與導師的互動模式,吸引更多創業人參與,讓更多創業人有歸屬感,而不是尋找Exit Strategy(退出投資策略)註4,僅想到IPO,或被大公司買去,只為利益及賺錢。而是要堅持初衷、創造深遠的價值,有更高的理想,找到創業的意義與生命的目的。

 

2.挑戰vs.技能(Challenge vs. Skill

圖表2:挑戰vs.技能(Challenge vs. Skill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2008. Challenge vs. Skill.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1st edition,New York,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創業人可以藉由此圖來了解,每個人的潛能及工作快樂與否,是跟能力、挑戰有密切的關聯。讓團隊學習進步,適時改變,讓每一個人都能有足夠的技能知識去承擔較高的挑戰。一定要有比技能較高的挑戰,才能有成就感。「駕輕就熟」是讓人沉淪的第一個徵兆,例如:安排挑戰低、技能不高的工作,會讓人無聊,甚至完全不關心。因為太過簡單,沒有挑戰性,就沒有成就感。只有設計出需要高技能、高挑戰的工作,團隊才能進入flow的狀態。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會不斷提昇團隊的技能,同時給予高難度的挑戰。

 

3. 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

圖表3:跨越鴻溝 (Crossing the Chasm

Moore, Geoffrey A., 2002. Crossing the Chasm.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Disruptive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 1th edition,New York,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台灣最缺少的就是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不敢做第一個,怕吃虧、做烈士,以至於沒有人敢購買創新的東西,去擁抱新的事物、新的經驗。創業一開始,一定需要一群對創新友善的消費者,也就是有一群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來支持有創意的新產品、新服務。到了早期使用大眾(Early majority)的階段,開始有更多人慢慢去接觸,然後吸引越多人加入使用。晚期保守大眾(Late majority)等到穩定了,大家都使用過且確定沒有問題,才會去嘗試的人;但他們卻只是永遠追尋安全及穩定的跟隨者。

落伍者(Leggards)則是非常保守,沒有興趣且不願意學習新技術和使用新產品的使用者。我希望《PPAPER Business》的讀者,開始覺醒,情願做一個可能會吃虧的Early adopters,讓自己的心境、態度都對創新有極大的好奇,願意做傻子。這種心態對您未來創業,絕對有極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創新事業,一定要想辦法跨越從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到早期使用大眾(Early majority)的一個巨大鴻溝(chasm)。太多太多的創新事業,因為跨越不了這個鴻溝(chasm),叫好不叫座,或缺乏持續成長的力量而導致失敗。

若要建立品牌、創造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首先,一定要讓別人知道您是誰。您必須要像燈塔一樣,不能移動位置;而不是為了讓人知道您在哪裡,反而拿著燈,到處跑來跑去,去迎合每一個消費者。最後,沒有人會知道您到底是誰。

 

4. 不斷創新S曲線的成長方式(Jumping the S-Curve

圖表4:不斷創新S曲線的成長方式(Jumping the S-Curve

 

Nunes, Paul. & Breene, Tim., 2011. Jumping the S-Curve, Jumping the S-Curve: How to Beat the Growth Cycle, Get on Top, and Stay There 1st edition, Boston,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一開始要投資,業務成長會先往下坡走(孵卵期:Incubation base),克服困難後才會往上爬升(成長期:Growth base)。等待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使用大眾(Early majority)接受後,產品、事業都會走上軌道。然而,創造新的高峰後一定會開始下坡(第一個 S-Curve),所以要提前做好準備,在公司成長之時、往下坡走之前,就要重新開始投資創新。投資創新時,也會先往下坡走,然後再創造另一波高峰,但也一定會再往下坡走(第二個S-Curve)。一間公司的永續成長,就是在公司最好狀態、往上爬升時,不斷創造下一個S-Curve。


註解

1:AAMA(Asia America MultiTechnology Association),1979年成立於美國矽谷。「AAMA

台北分會」以推動「搖籃計畫」為主要工作。

2:《恢復力》(Resilience),安德魯˙佐里(Andrew Zolli)及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的著作。

3:echCrunch.com為美國著名的科技部落格:http://techcrunch.com/。2011年秋天成立中文簡體版:http://old.dongxi.net/user/1908,以進行國際化擴張。

4:Exit Strategy(退出投資策略):創業基金或業務擁有者嘗試退出一項投資的變現方式。

 

Reference

* Wilson, Fred., 2012, Trough of Sorrow, AVC, accessed 15 October 2012,?< http://www.avc.com/a_vc/2012/03/the-startup-curve.html>

*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2008. Challenge vs. Skill.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1st edition,New York,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 Moore, Geoffrey A., 2002. Crossing the Chasm. Crossing the Chasm: Marketing and Selling Disruptive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 1th edition,New York,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 Nunes, Paul. & Breene, Tim., 2011. Jumping the S-Curve, Jumping the S-Curve: How to Beat the Growth Cycle, Get on Top, and Stay There 1st edition, Boston,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家庭作業 Assignment

1. 上網細讀有關「AAMA台北搖籃計畫」的網站:http://www.aamataipei.com.tw/index.htm

如果有興趣,請直接與「AAMA台北分會」聯繫。

2. 四本指定閱讀的書:

1) Mihaly Cs?kszentmih?lyi的著作《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文譯名:快樂˙從心開始)

如果您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這是一本一定要看的書。設計遊戲的人更要看,了解如何讓技能跟挑戰互補,會讓人進入在flow中的遊戲。

2) Geoffrey A. Moore的著作《Crossing the Chasm:Marketing and Selling Disruptive Products to Mainstream Customers》(中文譯名:跨越鴻溝)

如果您想知道在.com尚未泡沫化之前,關於高科技發展最流行的書,就是這一本!

3) Clayton M. Christensen的著作《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文譯名:創新的兩難)

Steve Jobs的書架上有這一本經典的經營管理書,而且很明顯地,Steve Jobs解決了創新的兩難。(千萬不要認為您只是在做文創、時尚、餐廳或美髮院的生意,就不需要看。)

4) Paul Nunes & Tim Breene的著作《Jumping the S-Curve: How to Beat the Growth Cycle, Get on Top, and Stay There》(無中文譯本)

了解如何讓公司能夠突破現有架構,整合團隊的創新與執行力,不斷再創下一個S-Curve成長曲線。

摘錄自《PPAPER Business》No.46 Nov.2012

男人,除了成就之外還有很多事應該看重

男人,除了成就之外還有很多事應該看重

與朱平談人生、談利他、談利己

2012年11月/Style Master雜誌 第15期

對一個男人來說,從剛踏入社會直到退休的這段時間,在工作生涯上一定會遭遇到許多轉折,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有好有壞,卻都可能動搖你原本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姑且不論標準答案為何,但到了一定的年紀,或許你會發現原本不屑一顧的那些是多麼珍貴,而你最初汲汲營營追求的東西本質卻如此空泛。每個人最後所下的結論都不盡相同,但就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聽到各種高潮迭起的生命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聽聽朱平老師的版本吧。

Text:Diana Yun/Photos:韓承燁

當一個男人在事業上饒富成就後,所應追逐的不該僅再是企業的永續經營、成長,當然了,這還是很重要的,除非你已找到能夠扛下肩上所有擔子的接班人後,但,這樣設想的方式還是以利己為重,直到我們與朱平老師談天後,原本被制約的觀念起了轉變。

既然是制約,有那麼容易從一席話後就產生思想甚或觀念上的改變嘛?當然可以的,只是看你跟誰而談?談天的內容又是甚麼?由於我們是以LOHAS樂活的角度想請朱平老師跟我們分享些甚麼的。從談話的一開始,朱平老師就極力導正大眾對LOHAS的錯誤定義。在台灣若是談到LOHAS,便會直觀的聯想到“樂活”這兩個字,想必大家腦海中所出現的影像是潺潺的溪水和綠樹,或者是在鄉間穿著工作服、雙手沾滿泥土的簡樸日子。但事實上,朱平老師跟我們說,LOHAS是從都會生活型態所延伸出的概念。隨著現代人消費意識的抬頭,我們對市場操作下的商品不再照單全收,人們會開始回歸人性面去思考,做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對社會、環境甚至是全人類有益的,而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消費行為,甚至延伸至商業與投資。因受主流價值觀所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有如站在輸送帶上,按部就班的步上看似合理的路程。當時因為父親的辭世,讓朱平決定跳下這持續運轉的輸送帶,停下來看看生命中真正的價值是什麼,於是他離開了離開了長居的美國,回到了故鄉台灣,他說:「這是我父親用生命換來的機會。」

1995年7月開始成立肯夢Aveda,並代理Aveda產品後目前在台居住已有20年,對台灣近年因全球話所產生的衝擊感受也很深,「現在的年輕人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選擇太多了。」由於現代資訊之龐雜和變遷之快速, 太多的想法產生太多的選擇,因此要從中去樹立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相對是困難的,「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因為選擇很少,也只能往這條路專心去做。」他認為現在年輕人總是想做自己所愛,卻不懂的認真從手邊的事物學習,進而得到成就感,最後只能在原點對那假設出的夢想感到遙不可及。

同時他也提醒台灣目前是已開發國家的事實,我們不再需要因原始需求去追求高成長,如此反而犧牲了品質與創意,對文化成長是沒有幫助的。「我們已進入了微利時代,真正重要的不在於要追求什麼,而在於如何和你所放棄的和平共處。每個人都該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做個最好的自己吧!」這些觀念均來自朱平老師近年來極力推廣的「生意人 悅日人 漣漪人」。他認為,一個人要先能夠自給自足,不依賴他人,並且能夠用心的過每一天,進而的讓自己的正面信念與能量影響周遭的人,產生漣漪效應,有點像儒家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觀念。無論是何種想法與信念,只要能夠讓社會具有正面向上的力量,就值得讓人投入與堅持,我是這麼想的,你呢?

 

朱平老師的著作「生意人 悅日人 漣漪人」,裡頭集結了在ppaper business(前身為ICCB)發表的文章,每個文章都對生活、社會、人生提出了獨到的看法與省思,並提供作業與讀者互動,期望能夠影響到一些具有同樣體認的人,他認為,即便是能夠提供給少數的人正確的觀念,就是一件好事。

 

2012/12/08 – 肯夢 AVEDA / Third Place 大安店 歡慶重新開幕

2003年春天

在熙來攘往的大安路上

出現了一座讓城市旅人能夠

駐足休憩的Third Place

裡面充滿Daymakers溫暖的招呼

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

 

現在,10年滿注的回憶

將轉化為空間中最珍貴的靈魂

提醒我們莫忘初衷的熱情

—————————————————————–

邀請所有肯夢人再次相聚

2003年春天,肯夢第一家沙龍Third Place大安店在萬枝銀柳的簇擁下誕生,這裡孕育了許多優秀的Daymakers、芳療師及設計師,至今還依稀記得許多不曾消失的畫面。10年後,我們替大安店妝點上新的面容,不變的是悅日人的精神,與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的快樂氛圍。誠心邀請所有曾在肯夢工作過的夥伴們在這一天相聚,共同延續跨時代的記憶與喜悅。

Winnie Yang 2012/12/01

Aveda Third Place 大安店

地址 : 106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17號1F

電話 : 02-2740-1038

消費者服務電話 : 0800-007-909

預約服務專線 : 412-8100 (手機直撥請加02)

 

 

和全世界CEO擁有同一顆腦袋

文章摘自 2008-10 《Cheers雜誌》 97期/朱平

我覺得看什麼雜誌,就可看出你的生活態度,若能訂閱,代表你的承諾,對知識的認同,一種大器的修練。

因為當別人拘泥在省錢,只靠公司訂閱,或想在書店翻翻就好,你卻願意掏腰包,以實際行動支持喜歡的雜誌,不僅閱讀起來更投入,還能讓雜誌茁壯,維持你欣賞的風格。

大家都在談國際化,我想閱讀外文雜誌會是一個捷徑,因為當你拿起一本國際知名雜誌,就可能跟著全世界CEO閱讀相同的篇章,訓練自己和他們一樣的思考。

新聞時事類的雜誌,像《TIME》(時代雜誌)與《Newsweek》(新聞週刊)我一定會看。《Time》不只有新聞,還充滿lifestyle的趨勢,尤其雜誌特色常來自具編輯取向的專欄明星,《Time》國際版主編法理德.札卡瑞亞(Fareed Zakaria)就是一例。擁有耶魯、哈佛大學教育背景,其敏銳深刻的批評背後,總有縝密的數據與專業知識。

他曾批判布希政府執政8年,天真地相信可輕易改變別國文化與政治制度,將中東世界導向民主,卻反將美國帶入空前的瓶頸。

我認為,他代表的是知識份子的省思,也是後布希時代嶄新且具影響力的聲音。所以每期我一定會逐字讀完札卡瑞亞的文章。

另外,《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FASTCOMPANY》(高速企業)、《Harvard Business Rview》(哈佛商業評論)、《Inc.》(企業)都是很好的財經雜誌。

《Harvard Business Review》過去是驕傲的學院派,不過7、8年前改版後,議題與筆調更接近大眾,成為全世界CEO必讀的雜誌。當你熟悉了其中的見解,等於是與CEO擁有同一顆腦袋。另外,全世界的商管暢銷書在出版前半年,都會在這裡發表,你搶先讀完了,就比身邊的人提早半年更新管理思路。

讀對雜誌,你也會跨界思考

關於時尚雜誌,我大力推薦《MONOCLE》(單眼鏡)。過去很多時尚雜誌只強調漂亮,卻了無內涵。英國BBC記者出身、開過設計公司的《Wallpaper*》創辦人Tyler Brule(泰勒.布魯勒),2年前重出江湖創辦《MONOCLE》,以知識性來詮釋時尚,可說是把《Wallpaper*》與《TheEconomist》合而為一。

《MONOCLE》的風格,若以中文字義「單眼鏡」來看,指的是19世紀英國貴族所戴的單片圓形眼鏡,以倫敦的角度去看世界,菁英走向意味濃厚。

尤其,在封面註明的ABCDE5個字母,說明這是本包含了A(Affairs,時事)、B(Business,商務)、C(Culture,文化)、D(Design,設計)、E(Edits,編輯精選)的雜誌,不僅僅是時尚,而是一本以書的形式,囊括所有創意美學的生活雜誌。

所以,台灣CEO都應該要看《MONOCLE》,因為未來所有的事業都是生活產業,從中看到新世代的生活形態,找到自己的美感創意,才可能找到優秀的人才。

《MONOCLE》甚至不再只是本雜誌,而是個「品牌」。若你上網站去看 www.monocle.com,就會知道它要賣的是一個businessmodel(商業模式),可以是電視台, radio station,有自己的商店, creative design firm, community developer,幾乎所有媒體能做的事,它未來都想要做,完全顛覆過去經營雜誌的概念。

讀出獨特的個性觀點

我閱讀雜誌的方法,會先瀏覽目錄頁,或花15分鐘快速從頭翻到尾,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部份看,因為時間有限,不必把看雜誌當成做功課,徒增自己負擔。

接著我會翻 “讀者回函”,看別人對上一期的見解,從不同的聲音,重新歸納出新的觀點,讓自己的思考更周全。當然封面故事是這一週或這個月最重要的趨勢,不能不讀。重點是你要看每本雜誌獨特的觀點。若你懂得從中臨摹,建立自己的思考架構,藉著閱讀不斷練習,相信不久就能有自己精闢與國際化的視野。

 

《文章出處: 和全世界CEO擁有同一顆腦袋》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96